审定编号: 桂审证字第019号
早造种植全生育期130~135天,比珍珠矮迟熟7~10天,株高100厘米左右;晚造翻秋全生育期110~120天,株高85~90厘米。属早造迟熟种,晚造早熟种。其特点是株叶型较好,茎态集中,叶窄且厚剑叶张开角度小,叶片挺直,叶色浓绿,根系发达,分蘖中上,每亩有效穗多,穗大粒密,每穗总粒数100~120粒,结实率80~90%,千粒重25.8~26克。谷粒椭圆形,谷壳赤褐斑秆黄色,稃尖无色,中抗纹枯病、稻瘟病,后期转色较好,成熟时青枝腊秆,适应性广。缺点是苗期抗寒性较弱,抗白叶枯病能力较差;植株偏高易倒伏;遇雨天谷粒易在穗上发芽,易感染稻曲病,米质中下。
1977年钦州地区引入试种表现好后,1978年早造即扩大繁殖1023亩,晚造扩大到13347亩,一般亩产800斤左右,高产的超千斤。在地、县农科所9个点区试,平均亩产744.7斤,比对照种珍珠矮亩产668.1斤,亩增76.6斤,增长14.3%。玉林地区农科所的华南区试组产量居第一位,亩产796.5斤,比对照种南京11号增产8.6%。自治区在桂南9个点区试,综合平均亩产928.4斤,比“广选3号”增产10.3%,比“汕优2号”增产1.18%,1979年钦州地区发展到46.3万亩(早造20.6万亩,晚造25.7万亩),一般亩产700~800斤,大面积验收比珍珠矮每亩增收100斤左右,地区区试16个点,平均亩产770.2斤,名列第一,比对照种珍珠矮亩增98.7斤,增产14.7%。玉林地区四个试点平均亩产950.2斤,也名列第一位,比对照种广选3号增产15.1%,全地区早造种植59149亩,一般亩产700~800斤,高产1000斤以上。自治区在全区14个点试验,平均亩产942.3斤,比对照“广选3号”增产4.9%。1980年钦州地区继续区试,平均亩产834.3斤,比珍珠矮亩产691.7斤亩增143.6斤,增产20.6%,全地区早造共种植108.92万亩,晚造种植51.32万亩,一般亩产600~700斤。由于普遍表现增产,全区迅速扩大。1980年早造全区种植282万亩,晚造翻秋152万亩。1981年早造种植501.8万亩,晚造翻秋128.8万亩。1982年早造种植503.9万亩,晚造翻秋232.8万亩,1983年早造还种植442万亩,中晚造翻秋171万亩,成为我区主要的当家品种。
早造要适时播种插秧。桂南地区一般要在惊蛰前播种,如有防寒育秧条件的,可提早在“雨水”播种,争取“清明”前插完秧;晚造应在7月上旬播种,秧龄18~20天,立秋前插完秧。插秧规格要因地制宜,一般以6×4,5×4(寸)为好,每蔸插3~4苗(瘦田插5~7苗)。基肥要足,追肥要早,有机肥与无机肥、氮、磷、钾肥配合施用。早稻追肥采取“前攻、中控、后补”的办法;攻前期促分蘖,达到早生快发,中期控肥以利叶色正常,后期看苗补肥。晚稻采取“前攻、中控、后壮尾”的办法,因后期北风多,肥水耗消大,补施壮尾肥,可促使抽穗整齐,谷粒饱满。水分管理要掌握前期浅薄促分蘖,中期露晒田利禾苗转色,后期要湿润管理,防止过早断水,保根、保叶防早衰。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,早稻成熟后要及时抢收。